→以往各期

文 献 信 息 资 料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6       2009年第6                        200910月编印

          

本期要目:

 

★聚焦世界一流教育的发展策略

★北京农学院:打通从农技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与探索

★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院长助理在争议中前行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创新高职教育 拓宽就业之路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京郊动态

 

支书干得咋样 村民打分评定

北京日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吴亚西  何志达

 


每年10月底,成了通州区永乐店镇农民一年最热闹的时节。5000人村民大会,现场考核村支书一年的工作,好,继续干,不好,换人。如今,从这里兴起的“双述双评”已经推广到通州区全部480个行政村。村民给支书打分,民主测评成为干部管理的一把尺子。

过去的村支书只“对上负责”,干得好不好只看上级评价。于是,村民不知道支书每年的工作内容,支书也没有详尽的规划。

2006年开始,永乐店镇开始推行村支书“双述双评”制度,村干部年初述职,把今年打算做什么,公开给村民交个底,年终要述职,年初承诺的事到底兑现没有,给一个说法,这是“双述”。在考核时,除了组织考评外,群众也要参与测评,这叫“双评”。

从年初到年末,“民主评测”贯穿始终。年初,永乐店镇党委与全镇38个村的支书签订《目标责任书》,村支书向全体村民进行公开述职。

述完职就得一件件落实,镇里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群众满意度测评。由党员、群众代表采取“背对背”方式对村班子成员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镇党委会对村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连续2次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就得“下课”。

7月,镇里还深入各村集中检查工作,结合各方面情况对村两委班子和干部做出综合评定,并载入干部个人档案。

到了年底,农民的民主大戏唱到了最响亮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集体述职大会”,43000人的永乐店镇与会人数每年都超过5000人,一票难求。“以前开会不爱来,这个会的名额都要抢。”永三村村民代表陈本章所在的村民组,只有二十个参会名额,可每年都来二十五六个人,“没座位站着也得听。”

38位村支书,轮流上台,每人5分钟,把工作成绩报告给大家,掺不得半点假。陈辛庄村支书王洪金有感慨,“比一比,分高下,还能借鉴别村的好经验好方法。”

台下,村民们边听边打分,评分项目包括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办好事办实事等,评价村支书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双述双评”从2007年开始在通州480个行政村全部推开,民主管理干部成为“通州模式”,农民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民主测评改变了村民和村干部的定位。“过去是村干部管理村民,如今是村民考核村干部。”西集镇史东仪村支书史优广自2001年担任村支书,“现在咱这工作村民说了算,我不是村官,而是为村民服务的。”村里建600长的花墙,种2000多棵银杏,硬化4000多平方米路面……工作成绩明摆着,“村民满意度100%,改选支书?咱全票当选!”村干部们的眼睛如今不只往上看了,村民成了考官,“对下负责”成为第一要务。

干部成为公仆,村民说的才算,民主测评摆对了人的位置。

民主测评还使村支书单方面的压力转化成支书、村民双方面的动力。西集镇太平庄村支书车殿华大姐快人快语,“原先村里没啥钱,急啊。”急就想办法,如今村里有了餐饮街,带动300多人就业,高峰时车都停不下。村干部还主动转变工作作风,出去开会,一律骑自行车,路远的坐公交车,实在紧急才能打车,“不配公车,省钱发展。”这个“巾帼示范村”现在带动附近几个村妇女就业,一起致富。

民主管理后,村民也有了动力。“村子不光是村长的,咱都有份。”永乐店镇半截河村老党员杨庆岗看到村里的垃圾坑脏乱差,主动向支部提议将其改为小公园。村里立即开工,如今那里已是绿树成荫,各种健身设施齐备。“三庄五里都看着,大家一齐动手。”

一个压力变成两个动力,民主测评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民主测评扩大了监督面,优化了村干部的构成。大会述职,在村民代表面前摆开明细账,就像给各村工作列了排行榜。“干得不好的村支书,有的开完会就辞职,脸上挂不住。”

能干的人“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帮”,民主测评让贤者有其位,能者多劳。

如今通州民主测评的面也在不断扩大,由原先的支书述职,到现在给村里党员划分责任区,党员也述职,村两委班子述职,镇里各个职能部门述职,中层领导干部述职,农民给镇里打分评价满意度……农民忙活了,可忙活得那叫一个乐意。

民主测评的好处还有太多。农村大变样,农民都要求入党,永乐店镇柴广营村就有70多人交了申请书,“党员能给村里办实事,现在争着入党。”

在通州,民主测评成为干部管理的一把尺子,衡量出的是和谐稳定、科学发展之道。

20091016日《北京日报》


 

 

门头沟村干部实行任期承诺制

北京日报通讯员   刘学  高仁海

 


台上,村干部按照自己年初制订的承诺书逐一述职;台下,几十位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对照承诺书逐项打分……每年年底,门头沟区177个行政村的村民都要对村干部一年的工作成绩打分,村干部这一年到底能拿多少工资,都要与村民的考评意见挂钩。村干部如年底未完成承诺内容的70%,未通过考核,将主动辞职。

2007年,门头沟区在农村推行了村“两委”任期承诺制,即每个村的两委委员在任期内都要签订“承诺书”。承诺书中的承诺项目都是村干部结合村情民意自主提出,经村两委班子讨论,镇里的包村干部初审,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确认后,由镇党委审核正式生效,签订的承诺书及完成情况还要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这样的承诺制实行三年来,作用到底有多大?

翻开赵家台村村委会委员孙小君的任期承诺书,上边工工整整地写着“今年我承诺每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年均收入达到5000元。同时邀请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增加一些本村村民的技能培训,增加他们的致富门路……”等十几条承诺。签了承诺书后,孙小君积极为村民送致富政策,送增收信息,组织村民参加民俗旅游接待的餐饮烹饪技术、紫石雕刻等技能培训,还到农户家中帮助他们搞庭院棚架种植。今年,赵家台村提前两个月实现了户均收入5000元的“承诺”。

门头沟区推行农村两委任期承诺制,使农村的发展和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从以前的“干成啥样是啥样”转变成了“有目标、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目前,这种变村干部从“让我做”成“我要做”的长效机制已经推广到了全区177个行政村,千余名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制订了“任期承诺书”,并分为政治承诺、岗位承诺、廉洁自律承诺、实事承诺和履行民主程序的承诺等20余个小项,内容包括一年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为民办实事项目等。

王平镇东王平村经过村干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为32户村民搭建了庭院棚架,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西王平村村干部带头组织党员上山开荒,共复垦土地1430余亩,栽种苗木9万余株;军庄镇孟悟村解决村内80多人的农民劳动力就业……据统计,仅去年,门头沟区农村1100多名“两委”干部共承诺事项13338件,群众对承诺实事的满意率达到98.5%

为使任期承诺制长期坚持下去,门头沟区还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管理台账,各镇党委建立工作台账,随时填写承诺任务的落实情况,动态地发挥督查督办职能;其次建立公示制度,在公示栏中对承诺书进行全年公示,同时对承诺任务半年完成情况和全年完成情况进行公示;最后是建立通报制度,将考核结果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分别进行通报,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每年120日和720民主日活动期间,采取镇党委、政府检查与村民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每名村干部承诺书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其中完成年度承诺90%以上的为优秀;完成70%90%的为合格;完成70%以下的为不合格。不合格的要辞职。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两委”干部的年终工资、奖金和奖励。

通过实行农村“两委”任期承诺制,进一步增强和提升了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完善了村级干部的管理监督机制,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为村里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村民谋取更大的幸福。同时,通过让村民对农村“两委”承诺过程的参与、对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保证了村民参与权和知情权有效落实,进一步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进程。

  20091031《北京日报》


 

延庆“数字家园”成农民致富“加油站”

北京日报通讯员    赵新忠   解春燕

 


延庆县在全县15个乡镇陆续建起37家“数字家园”,配套设备185套。点击鼠标、浏览网页,发布招商、供求信息,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今,“数字家园”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的“加油站”。

小丰营村种菜大户王建军是“数字家园”的常客。他说:“我经常浏览北京市农业信息网,根据网上介绍的新品种种菜,每年种的菜都很畅销。”该村村民王大爷,通过上网查询买到了黄绿牛角椒种子,并学到了许多防治黄绿牛角椒病虫害的知识,今年种菜收入比去年提高了20%

今年以来,37家“数字家园”全部在“221信息平台”上注册,成为“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会员。康庄镇西红寺村、永宁镇孔化营等村在“招商引资”板块,发布了设施农业大棚招租信息;珍珠泉乡南天门村等在“供求洽谈”板块,发布了纯天然深山蜂蜜的产销信息……西王化种植合作社通过网络宣传,今年的采摘节比往年多销售红薯5万斤,增收8万余元;岳家营村中药材产销合作社今年通过网络销售西红柿200吨,合计180万元。

2006年以来,延庆县农经站与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携手,陆续在全县37个村的党员电教室建立了“数字家园”。并和各乡镇联手,利用农闲时节举办“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班”,教农民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今年以来,全县已经培训村民200余人次。“数字家园”不但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同时还为农民学习、娱乐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满足了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还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0091030日《北京日报》


 

房山开创经济发展新动力源

北京日报记者  巩峥   房山记者站记者  隗合军

 


耗资10亿元、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即将在房山区长阳镇建设。以此作为起步,这个京西南小镇将建成集商贸、信息、文化、体育、会展、酒店、餐饮、休闲及办公为一体的北京市首个中央休闲购物区(简称“CSD”)。一个高速的经济引擎,在这里蓄势待发。

与这个“引擎”相互配合的诸多零部件,也已在房山区高速运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8个功能园区,已落户项目50个,投入资金达110多亿元,未来几年内还将陆续注入资金600多亿元。区内百余家企业完成从资源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效益翻番,1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CSD、功能园区、新型科技企业,超越了以往单纯依靠资源型企业的模式,房山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已经形成,并在京西南孕育迸发。

首个中央休闲购物区落户房山

在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上,选一小镇,将其整个建成开放式的购物休闲乐园,并在统一的管理下运营,把人们引出市中心进行消费。这种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新型业态,是解决大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首次进入北京,一年后将在房山区长阳镇初见雏形。

作为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的起步项目,华北地区最大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将率先建设,首期计划在2010年底投入营业。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在内地设置了五大区域核心。其中,长阳镇奥特莱斯华北旗舰中心,将吸纳300余家世界知名品牌入驻,预计总投资10亿元,将建成集世界名牌折扣中心、休闲度假体系、高品质居住体系等核心功能于一体、辐射华北地区的大型综合现代服务产业项目。

把城里人引出市中心消费,不仅要能满足购物需求,还必须拥有密集的市中心无法提供的休闲天地。

永定河古河道两岸,目前已聚集起多家高档高尔夫球场。房山区将在这一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生态户外体育产业。建设大型足球场、百块国际生态网球场的计划初见端倪……

精致小巧的高档旅舍,藏身青山绿谷之间,到此小住,一来涤滤喧嚣,二来寻民俗野趣。这种已在日本和台湾地区风行多年的“民宿”,深受现代都市高端消费人群喜爱。在房山CSD规划中,“民宿”将作为特色旅游休闲产业的品牌项目重点建设。有关方面将面向全球征集民宿设计方案,利用长阳镇的温泉资源,在旅游区沿途和重点村庄建设风格不同、规模不等的民宿酒店,打造独一无二的生态度假旅游品牌。

引他山之石,谋自强之路。明年,房山将与英国伦敦郊区著名小镇诺丁山结为友好区县,并在伦敦举办房山文化周,依托房山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举办《远古之北京》大型文化展览。此外,还将与日本的香根、台湾的花莲结成友好联盟,创办“国际民宿文化论坛”,并借此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房山。

8大园区吸金700余亿

位于房山区窦店镇的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办公室,连日来一片繁忙。接手美国德尔福全球汽车制动和悬挂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到了冲刺阶段。

德尔福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其制动和悬挂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年销售额达六七亿美元。今后,上述核心部件将从窦店源源不断销往全球,为法拉利、宝马、路虎、奔驰、奥迪和本田等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提供支持。

热火朝天的窦店,只是全区经济活力迸发的一个缩影。像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这样的功能园区,房山区共有8个,预计吸纳资金700余亿元。

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核心发展区,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将建设年产15万吨双酚A6万吨聚碳酸酯装置,生产和销售用于汽车零部件及电器等领域的化工产品,明年7月完成装置建设。今年先期投入4亿元,明年将再投入15亿元。

像这样的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大项目,将成为基地吸纳的主要对象。今明两年,已引进项目和确定入驻的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98.36亿元,建成后年创产值200亿元、利税20亿元。

2012年,该基地将实现新增产值300亿元。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个产业链相对完整,聚集效应突出,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友好、国际一流的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新增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0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将达2000亿元,其中新增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北京市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

截至目前,房山区确定的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高端汽车零部件基地、良乡物流基地、良乡高教园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核集团北京科技产业基地,共8个功能园区已有落户项目近50个,已投入资金110多亿元,未来几年还将投入资金600多亿元。

百余企业效益翻番

正在紧锣密鼓施工的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已开始吊装输水管线,所用的是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PCCP管。这些管材,全部来自房山区的河山引水管业有限公司。

这个山脚下的公司貌不惊人,却因依靠自主研发的技术,成功中标南水北调北京段PCCP制造工程而名噪业内。当时的中标合同价达5.56亿元,创下了国内混凝土管道行业单项产品的最高合同额纪录。

自南水北调工程之后,该公司又先后承接了哈尔滨磨盘山项目、安徽省淮水北调项目、山西坪上应急供水项目、山西引黄工程北干线项目等PCCP管道工程。去年公司完成产值3.2亿元,实现利税1850万元。

凭借科技含量,房山企业要来了效益,打出了品牌。位于窦店镇的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菌种繁育技术,投资近4000万元,建起了年产量达2000吨的国内最大白灵菇生产基地。产品已远销到了美国、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目前,计划投资7900万元的食用菌基地二期工程也已上马。

奥特舒尔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开发生物技术,打开国内外保健品市场。今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完成税收1亿元。明年5月,公司的二期工程将竣工投产,其设计年产效益30亿元,实现税金3亿元,并可带动房山区仓储、物流、运输、印刷、包装、综合服务、餐饮业、商贸等相关产业增收1.2亿元……

截至目前,依靠自主创新,房山区已有百余家企业实现效益翻番、规模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55家。其中,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8家。

20091026日《北京日报》

 

三农问题研究

 

“三农”研究的整合之道

——浙江大学“卡特”现象解密

    农民日报记者 蒋文龙 胡立刚 光明日报记者 叶辉

 


国庆前夕,浙江大学“卡特”中心喜报频传:全国62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卡特”有两个课题中标;全国180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卡特”独占3;3年一次的国际农经学者大会,“卡特”有4篇论文在竞争中入选。仅30名教师的“卡特”中心,何以在短短10年间,研究实力大增,以至于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评估中,连续登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榜首?

在开放中整合

“卡特”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英文缩写“CARD”的译名。该中心成立于1999,是教育部首批确定与建设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985二期工程创新基地,直属于浙江大学,是一个跨学科、开放性的研究机构。

“卡特”中心主任黄祖辉教授认为,面对“三农”形势的新发展,采取传统的办法,单枪匹马,关起门来做学问,路必定越走越窄。例如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诸多方面,只靠一个学科,是无论如何解决不了整体问题的。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十分明显。“卡特”就应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卡特”不应该自我封闭,而应该打造成一个开放性的“大舞台”。

黄祖辉主持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浙江大学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4年立项以来,黄祖辉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研究团队,其中包含诸多学科专家,经过4年多的联合攻关,系统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构想、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出版了《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26部之多,内容涉及到所有“三农”基本问题。最后,该课题以免于鉴定形式顺利结题。

据统计,“卡特”成立10年来,先后承担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土地制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卡特”是如何通过整合提升自身科研实力的?自我意识很强的教学科研人员为什么甘愿被整合?

整合无处不在

“卡特”将自身运作机制概括为5句话30个字:以基地为平台,以‘卡特’为品牌,以项目为纽带,以学术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在黄祖辉看来,正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一平台,让“卡特”占领了“三农”研究的制高点,不仅如此,基地这一平台还为整合提供了空间可能。

在此基础上,黄祖辉将品牌意识引入研究领域,他认为,品牌对资源整合起到的是引力的作用,是“卡特”追求的重要目标,通过品牌的培育,“卡特”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卡特”十分注意品牌资产的积累,注意利用每一个机会突出整体品牌形象。但是,光有平台和品牌,不足以吸引研究人员,还必须有项目作为纽带。有了项目,大家有事可干,才能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学术,这是由研究中心的性质决定的。为了保证这一整套理念的顺利实施,“卡特”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如项目招标制度、主持人制度、激励制度等等。

经过10年的运作,“卡特”的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整合。近年来,学术领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所谓“整合”和“开放”,许多时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而在“卡特”,这种整合可谓无处不在:不仅在“卡特”内部展开,同时在校内各相关学科之间展开;不仅在校内展开,同时在校外展开。

“卡特”是实体性研究机构,因此,实行的是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双重领导的管理机制,下设多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都有明确的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和各自的小团队,但相互间并不封闭,而是可以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自由交叉组合,实行互补。“卡特”之外的研究人员,不仅可以整合到项目中,而且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分中心兼职。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三农”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浙大传媒学院的胡晓云老师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但因为分属不同学院,研究上“井水不犯河水”。今年初,她在“卡特”旗下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品牌研究中心”,感觉如鱼得水。而“卡特”中心也因为她的加盟,研究体系变得更完善,更丰富。目前,该中心正对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进行评估。

像胡晓云这样,整合在“卡特”这一平台上的研究人员共有30多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在“卡特”这一研究平台实现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卡特”通过优良的平台服务体系,还吸引不少博士后和海外学者来“卡特”开展项目研究。

受人事等制度的制约,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不容易,为此,对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研究人员,“卡特”采取了柔性引进的办法。张晓波来自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是该机构中国项目的负责人。担任“卡特”特聘教授后,张晓波参与了“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等课题的共同研究,策划并帮助组织实施了“中国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非农经济”国际研讨会等。

像张晓波这样的柔性引进的特聘教授在“卡特”有5位。他们分别担任着“卡特”分中心主任的职务。在他们大力推动和影响下,“卡特”的国际交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活动十分活跃,多次受到政府高层领导的肯定。

20091011《光明日报》)


 

教育

聚焦世界一流教育的发展策略

    


   就在近期英、美等国相继推出全新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之际,新加坡邀请6个“高水平教育体制国家和地区”的高层教育官员,共同把脉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他们眼中什么才是“一流教育”呢?

新加坡国际教育圆桌会议通过各国高层教育官员之间非正式和前瞻性的交流,探讨未来10年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各国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的措施,分享各国教育改革成功经验以及如何推广成功的教育创新成果。

麦肯锡公司代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首席教育顾问麦克尔·巴伯爵士在会上提出,全球趋势受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3大变革趋势的左右,对公共部门的主要影响表现为5个方面:要求提高效率;要求改变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需要再次绘制组织蓝图;需要扩展决策和管理信息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提高人才的竞争力。据此,他给出了一个公式,“教育=知识+技术+领导力”。 巴伯认为,统观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有4点需要注意:第一,教育的质量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第二,改进教育结果的唯一途径是改进教学;第三,高水平的质量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取得成功;第四,学校的领导水平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改革最终取决于调整好3大核心角色——公民、政府和专业人员的相互关系。 巴伯预测,各国未来需要面对的关键变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未来10年教师和学校领导质量面对的挑战;二是未来10年技术对教与学的影响。

与会代表提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教育改革必须与时代同步,培养新一代公民。教育要从培养少量精英向全民高标准教育的方向转变,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且需要某种中学后教育与培训。未来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应具备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创造性和信息沟通与应用能力。他们应能跨地域工作,从不同来源获取和分析信息,多视角处理和解决问题。各国教育官员一致认为,推行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因此适当的政治意愿是非常必要的因素,推行教育改革要有坚定的政治决心。但教育制度不应该完全被政治因素所左右,要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让学校和教师做他们想做的事。教育改革不要因为政治策略的干扰而随意变更。政治领导人必须引导政府与教育界沟通,妥善地分配教育资源。

还有代表指出,信息通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但必须制订明确的教学策略方案。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在硬件和软件上投入大量经费只能事倍功半。各国教育制度应该注重将信息通讯技术恰当地融入教学中,让教师学会并充分发掘其潜力。麦肯锡公司提出,世界一流水平教育的基本要素可以从标准和责任、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3方面来衡量。在教育标准和责任方面应该有国际化的评价体系,透明而准确的信息,关注每一个孩子,挑战不公平;在教育人力资源方面,学校应该聘用优秀人才并加以培训,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学校应具备有效的领导团队;在教育组织和管理方面,应有有效的中央管理部门,能够积极地应对变化,实行绩效责任制,并给予学校一定的预算权力。衡量学校体制的核心标准则可以按照从外部到内部分为5个层面,包括期待和责任、支持和资源、质量保证、财政、组织、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标准和评价、教与学、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14项基本要素,处于最核心地位的是学生成绩。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和其他与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差距。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其他6个与会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2.5万美元,经济发展水平乃至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差距,认真参考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2009922《中国教育报》)


 

北京农学院:打通从农技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教育报记者   蔡继乐

    


    位于北京北郊回龙观社区附近的北京农学院,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农业院校。从2006年开始,该院设立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教授”,与京郊区县联手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扶持京郊农村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技推广,通过培训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民致富,等等。这一系列带有试验性质的农技推广举措,彰显了这所农业院校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的决心。剖析这个样本,也许能发现打通从农技成果到田间地头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之解。

“推广教授”陈学珍的故事

  [举措] 20068月,北京农学院设立专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推广教授”制度。为了提高“推广教授”的吸引力,学院还出台了包括待遇、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在内的多项支持政策。

  一间大棚里,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草莓。

  丁玉玲蹲在地上,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和专程来指导的“推广教授”陈学珍聊天:“草莓长得好,卖得也快,特别是一到双休日,来采摘的城里人特多。”

  丁玉玲是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太平庄村的一位农民,从2008年初开始建日光温室大棚。在大棚修建期间,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北京农学院科技兴农办找专家“把脉”。这样,“推广教授”陈学珍就与丁玉玲接上了头,表示要帮她在这儿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他们重点种植的草莓品种中推广新技术,提高草莓品种的品质,增加效益。

  一开始,丁玉玲还有些顾虑,担心失败了收不回投资。但是,当得知农学院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免费提供“399物理转光剂”,她心里才踏实下来。

  从那以后,教授就经常来指导。这一次,她还专门带来一个崭新的“手持糖分测定仪”,把它交给这个村的大学生“村官”姜涛,教会他使用后还不忘叮嘱一句:“要经常测定实验组和对比组草莓的糖分变化。”通过一个多月的实验,草莓实验组的含糖量比对比组平均提高了1.5%2.0%。姜涛说,由于这棚草莓品质好,它的价格比其他棚高出许多。

  因经常下乡,风吹日晒,皮肤有点黑,但50多岁的陈学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两年前,学校设立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教授”。正在申报教学科研教授的她决定报名。有同事劝她:“老师,你放着教学科研教授不申报,却找这份苦差事干,是不是有点自找苦吃啊!”

  陈学珍则铁了心要当“推广教授”,她说:“我是学农学的,教了快30年的书,搞了快30年的科研,觉得把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是最难的事,同时也是最迫切的事。”

  有一件事,让陈学珍一直耿耿于怀。她所在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一个叫王寒的退休教授,十几年前就研究出“彩色甘薯”,技术很成熟。可惜的是,这项技术一直躺在办公室的抽屉里。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把它推广到农村去,变成农民的收成吗?”陈学珍说,“我当‘推广教授’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推广这项技术。”

  最终,经过选拔,她如愿当上了“推广教授”。这以后,她的生活完全变了样,过去那种有规律的生活被打破。只要有农民打电话来请她去,即使是双休日,她也毫不迟疑开上车就走。

  不仅是生活变得没规律了,当上“推广教授”后,陈学珍的手机费也明显多了起来。“原来每个月的手机费不超过100元,现在得好几百元了。”

  这些电话和短信大多是向她咨询技术的,也有请她去讲课指导的。就在记者采访她的一个多小时内,她就接到好几次这样的电话。

  自200612月正式上任至今,陈学珍已不知不觉干了两年多的“推广教授”。两年多来,她给农民讲课、推广技术、接受咨询、现场指导、争取项目,干得不亦乐乎。

  每一次免费给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陈学珍都事先印好大量的讲义,自带电脑和投影器材。她说:“农民们听完后,总想要文字材料,我多印一些,可以当场发给他们。”

  学院院长王有年对陈学珍两年多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教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将‘推广教授’这项制度坚持下去的信心。”

扶持大学生“村官”搞推广

  [举措] 2006年北京市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北京农学院每年都有100多名毕业生奔赴京郊农村当“村官”。学校有计划地分批对这些大学生“村官”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全力支持他们在当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两年多来,在北京农学院专家的指导下,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学院第一批“村官”中,赴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的胡一萍,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年前,当胡一萍刚走进西山沟村时,她感到很好奇,这里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挂着葫芦。而且,她还得知,村民们房顶上的葫芦每年都会结很多,吃不完便拿去卖。久而久之,每到葫芦收获的季节,村里总有小贩来收葫芦,三四毛钱一斤,送去给食品厂进行深加工,做成葫芦条、葫芦罐头等。

  小贩的商业头脑,让这个学经贸的小姑娘深受启发:如果将葫芦搞成产业,会有怎样的成效?在村镇两级领导的支持下,胡一萍的“葫芦经”真的念起来了。村民们开始在房前屋后、空闲地、街道两侧种植葫芦。

  此后,胡一萍又在宣传上做文章。她上中央电视台7套的《每日农经》和《致富经》栏目、上北京电视台的《四海漫游》栏目推销葫芦,让西山沟村的葫芦声名大振。村民们手里的葫芦条卖出了好价钱,由原来的每斤10元攀升到每斤25元。自此,当地村民开始称她为“葫芦妹”。

  为了搞好葫芦的包装和产品策划,胡一萍向母校求助,请来学校项目包装方面的专家徐建老师,帮助镇里几个村子搞规划。鉴于西山沟村葫芦种植已成规模,老师建议他们发展“农业主题公园”,让游客到葫芦村后,“有景可观、有果可采、有葫芦可品”。

  听了指导后,胡一萍很受启发,“要长期发展,不仅要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更要走精品农业路线。我们光有葫芦还不够,还要种甘薯、种‘双味葱’,要把特色打捆,发展‘一村几品’的农业主题公园。”

  在从北京农学院走向京郊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像胡一萍一样在农技推广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还有很多。比如,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提升“北寨红杏”产业的贾辉,在延庆县康庄镇三街村成功推广“彩色甘薯”的王贺,在延庆县香营乡香营村开展特色葡萄种植的马炳超,在大兴区庞各庄开展食用菌种植的陈墨,等等。

  “村官”们的优秀表现也成为学校对在校生开展教育的资源。每年,学校都举办优秀“村官”评选表彰活动,在校内大张旗鼓宣传他们的事迹。很多在校学生听了这些优秀“村官”的事迹后,深受鼓舞,纷纷表示毕业后也要当“村官”。 

大华山镇的“果品传奇”

  [举措] 20068月开始,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共同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即“11X工程”。第一个“1”是指建立一支以北京农学院教师为主的市属专家队伍,第二个“1”指建设一支延庆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X”是指延庆县农村实用人才。此后,学院又在京郊多个区县推行这项工程。

  位于京郊平谷区西北部的大华山镇,多年发展林果产业,其中尤以大桃为主。全镇大桃种植面积达3.7万余亩,有“京东大桃第一镇”的美誉。

  大华山镇的苏子峪村,多年种植蜜枣、蜜梨、优质桃、核桃、柿子等果品,是北京传统名优特果品的生产地。

  然而,由于种植面积较大,各种管理技术不到位,近几年,村民渐渐发现,果树开始长得歪歪扭扭,果子的品质也一年不如一年。最让村民苦恼的是,果树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了。

  正当村民们急需获得技术支持时,北京农学院的专教授们来了。20068月,北京农学院在大华山镇启动“1+1+X”工程,将这里确定为北京农学院的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决定以苏子峪村为试点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帮扶,进而覆盖整个大华山镇。

  北京农学院生物系主任师光禄领着几名教师和研究生来到大华山镇进行先期调研。在苏子峪村,他们重点查看了村民们反映较多的树形和病虫害问题。

  认真查看一番后,师光禄心里有了底。“树形不是大问题,只要教会村民正确剪枝就可以了。”师光禄说,“最难的是果树病虫害,有点让人头疼。”

  原来,村民们早已习惯用杀虫剂对付病虫害,一发现虫害就打农药。但是,病虫害依然年年有。而且,大量使用农药还会损害苏子峪村“绿色果品”的美誉,进而影响到果品的销售。

  当时,北京农学院早已有了成熟的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于是,北京农学院老师们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多次下乡蹲点,调查研究果树病虫害发生状况。

  农学院的专家们先后在大华山镇前北宫、后北宫、麻子峪、挂甲峪、泉水峪、砖瓦窑等村庄举办多场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培训班,及时向果农宣传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病虫害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讯。2007年,挂甲峪大桃成为“绿色果品”,泉水峪大桃被推举为奥运特供果,全镇大部分村的果品都已获得“绿色认证”。

  师光禄说:“我们差不多每10天就要到基地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指导与传授果农生产管理技术;每月发布一期工作信息,并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反映工作进展情况。”

  农学院专教授们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086月,大华山镇政府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全镇的果农都得到北京农学院专教授们的亲自指导,这使我镇果品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果农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升。”

  报告还列举一连串的数字加以印证:通过北京农学院专家的培训与技术指导,大华山镇2007年的果品总收入9434.6万元,与2006年相比增收了2627.5万元。

  在农学院专教授的帮助下,2008年大华山镇还申报了3个平谷区绿色果品产业建设项目:《挂甲峪反季节果蔬日光温室建设》、《大华山镇优质果品良好农业规范示范镇建设》、《大华山镇桃产业基地设施建设》。

  在北京市委、平谷区委、大华山镇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施“11X”工程,通过专教授的实地调研,现场咨询与指导,印发病虫害宣传资料,办班培训,使农民掌握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苏子峪生产的果品获得了《有机果品认证证书》。

  杨凤革是大华山镇20个科技成果示范户之一。由于采用了果园生产管理配套技术,他家的人均果品收入由2006年的6820元提高到200711080元,人均增收4260元。

  谈到今后的设想,师光禄说:“我们将继续完善大华山镇基地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创新产学研模式,推动都市型现代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在大华山镇创造的“果品传奇”,是北京农学院与京郊区县联手开展“1+1+X”工程取得成功的案例之一。对此,院长王有年表示,学院将继续拓展和深化“1+1+X”的内涵,其中的“X”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协会转变,向乡镇产业发展转变。

2009619《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参考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必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施泽全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加以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学习、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充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我国的“211工程”、“985工程”这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带动了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已具雏形。各省市陆续开展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评估则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虽然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普通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你追我赶良好发展态势的感召及其自身招生规模扩大、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办学实力增强的迫切需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建设资金的投入、教师信息化培训及应用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在认识上限制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在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更担负着科研的重要职能。而科研离不开信息和资料的查询、收集,要做到这一点,最快捷的方式便是数字化校园所提供的服务。普通高校学生人数多、类型多,管理相对复杂,离开校园网基本上寸步难行。所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建设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问题是招生与就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学院内的实训场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场所更是要提倡真实,而不是简单地仿真,所以,在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考虑和建设的重点。而是否有校园网及校园网运行如何并不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学校即使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校园网建设,短期内也难见到直接效益。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其次,资金的短缺限制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普通高等院校不仅科研项目和经费较多,而且国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从经济上保证了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职升格而成,国家投入本来就相当有限,并且科研项目也少,即使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也有限。高职院校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费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在资金上远远不能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尤其是在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靠学校自己筹集资金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让高职院校感到力不从心了,也就更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发展和建设数字化校园了。

再次,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导致高职院校对数字化校园的依赖程度较低,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的技术力量薄弱,网络应用与服务推进艰难。普通高校师资通常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文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普通高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学校提供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和提高的条件,同时自身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强调“能工巧匠”,强调“经验”,强调“能做事”,信息技术对于教师而言仿佛可有可无,更无从谈及高层次的网上应用。另外,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研究梯队及开发队伍,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只能进行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本上网功能,而无法就本院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更高层次应用软件的开发,加之受资金的限制,也无力购置相应的软件,导致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无法得到真正的应用。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则是主要的服务对象,由学校各项工作所构成的服务链,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优质教育服务。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应如学校的建筑、实验实训设施一样提供给学生,在这一点上普通高等学校与高职院校应无差别。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其竞争对象是整个社会各个层次和类型的毕业生,其技能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必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是其中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克服需要与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

一是要把握数字化校园的实质,这是建设与利用好数字化校园的基础。高校需要建设和发展数字化校园,这是每个学校的共识。但问题出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地认为只要投入资金购置相应的硬件、根据需要开发和实施应用软件,数字化校园建设就可以大功告成。实质上,数字化校园不是简单地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堆砌,而是校园的“ERP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只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构件,为数字化校园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校园对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也必然会涉及校领导职能的变化及各个部门的利益,同时对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数字化校园就仅仅是个大的局域网而已,并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机构,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际工作中,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管单位是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在行政级别上是与一般的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其作为职能部门下设的科级单位。信息中心负有统一规划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但却缺乏统一规划与实施的权限,导致网络中心无法理直气壮地了解基层单位的需求,制定好的计划也不能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各院、系重复建设严重,人为地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良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织机构是先成立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类似的常设办公室,委员会主席由院长或一位常务副院长兼任,委员会成员由来自各个院系、网络中心、党办、院办、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图书馆、教务处等各个方面的代表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规划、信息标准、规章制度等,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学院的发展方向一致。网络中心负责具体的软件、硬件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度的制定与贯彻。这样,一把手亲自抓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从资金上充分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部门的配合,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并使其得到真正的应用,发挥数字化校园在学院建设、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充分借鉴其他院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的一项工程,所不同的是建立的时间、程度、投入资金的多少等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因此,在学校决定建设数字化校园后,必须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充分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当然,在调查之前,可以根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拟定一份调查提纲。调查内容中,大到整体方案设计、学校网络规划,小到具体设备甚至某一线材的选择等都要考虑到。调查时,不仅要调查数字化校园建设比较完善和成功的本科院校,也要调查刚起步的高职高专院校。特别要注意的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框架,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尤其是对建设比较完善的本科院校而言,其资金的投入也不是一般的高职院校所能承受的,其方案也仅适用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考虑自身的资金投入,还要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需要解决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有选择地吸取其他院校的建设经验。

四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网络发展规划,切实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其建设方式仍处在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投入的限制会导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技术的发展会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有完美的可供借鉴的方案参照。对资金相对紧张的高职院校而言,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从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开始,逐步延伸网络的覆盖范围,分阶段实施应用模块建设,保证实施一部分,成功一部分。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与探索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邓从云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的学院特别是高职学院如何建设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各种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进行有效地集成、整合与优化,从而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各院校都制定出了各自的建设目标。如一些本科院校提出了:“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和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由于本科院校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资金实力、人才技术实力等),因此,可以提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建设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一是缺乏资金投入,二是缺乏高技术人才。本科院校可以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高级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的采购,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计算科学的研究,但高职学院可以说百分之九十是为了应用;在人才技术方面,本科院校可以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由专门的教授负责,由博士生、研究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确定适合自己需要的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符合自身需要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整合学院的各种资源,分阶段、逐步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理清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确定其建设原则了。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1.硬件建设以够用为原则,适当超前

许多本科院校有大型数据中心、小型计算机、几十个TB的存储与备份系统,但高职院校不搞计算研究,培养的也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没有必要配备高档次的服务器、防火墙,只要能满足近810年的需求即可。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方面IT产品淘汰太快,三年前最高端的设备到现在可能就是最一般的了:另一方面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是10年左右(何况这些设备一天24小时均在运转)。不过,高职院校在综合布线设计方面可以作较长期的综合性规划,即进行远期设计。适当超前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比当前普遍水平稍微高一些层次的设备,比如:核心交换机目前一般要上千兆的,那么,在建设时除考虑一些具体参数(例如,背板带宽、端口数、光模块数等)外,还要考虑该交换设备是否具备万兆交换的能力,若两三年后需要万兆交换设备,只需扩充万兆模块即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投资。

2.软件建设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事实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与重点是软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首先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一是要建设和完善学校的主要信息分类编码及相关数据标准体系。这项工作看似无关紧要,事实上,它是以后许多系统开发中的数据标准和依据。有了这个标准,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共享数据。对消除“信息孤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要确定实施步骤。在软件建设方面一定要避免贪大求全.不要指望一次投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或大部分问题。那种一次就想把所有问题解决的方案。从整体上(或理论上)看往往是很科学的(高度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等),但实际上是失败的。举个真实的例子:某高职院校,2002年开始准备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改造,并很快完成了硬件建设。但在软件方面。学院尽可能地把各方面的资源都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每个办公室的办公人员都能进行网上办公、管理、工作,并解决“信息孤岛”等问题。该学院通过投标,最终让西安某高校为其进行整体软件的开发,但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只实现了部分功能,且实用性较差,未能收到预期的目的。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项目的开发是教授的研究生,而研究生终究是要毕业的(即使有后续的研究生,但工作很难承接),软件的开发没有延续性,后期服务也跟不上;(2)所有软件进行整体开发,项目庞大,开发的周期长,而学院的变化很快,各个部门的调整也是很频繁的事情。软件的开发很难适应学院的变化和发展。从而造成了学院与开发人员之间的矛盾;(3)整体推进,人为障碍太多,许多办公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员工,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差,突然要改变其工作习惯,很难适应,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程序的开发进度;(4)后续管理欠缺,整体开发中没有强有力的后续管理作为支撑,在项目开始时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还可以,随着开发周期的延长,人们的惰性逐渐占据上风,配合程度逐渐变差。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总之,该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软件建设方面)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为后续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

纵观这些实例和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在数字化校园软件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整体开发,可重点选择一些内容作为突破点

突破点选择的原则是:使用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水平.如在教务处、学生处和各系部率先推行“教务管理系统”。这些部门的人员文化层次高,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推行起来难度相对较小。

2.在有现成软件可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从头开发。一是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二是开发周期太长,三是不可预见的问题太多

比如“教务管理系统”里面包含学生基础资料、奖惩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自动排课、学生成绩、学生选课等等,内容涉及学生处、教务处和各系部,开发起来难度较大,周期较长。但通过了解,目前市场上这方面成熟的产品还是不少,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产品。购置这样成熟的产品相当于把前期的风险和开发工作转嫁给公司了,学院只须使用即可,最多再针对不同院校进行部分模块的微小调整、修改或定制。开发周期的减少,避免了相互配合的疲劳,加上政策要求的及时性,使管理人员很快就适应了该软件,并从中得到软件带来的便捷性。如我院在2005年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了某公司的产品,经过一年的使用,所有管理人员已完全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可以通过该软件自觉、有效地进行日常管理。之前,学籍管理人员每学期要录入全校的学生成绩,每个学生按4门课计算,一个5000人的学院,需录入2万次,而且不能有错误;但现在,每个任课教师可以自己录入学生的成绩。任务的分解大大减轻了学籍管理人员的负担。

3.在局部形成数字化校园雏形后即可推行数字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

目前,协同办公软件逐步成熟,因此,完全可以参照“教务管理系统”来进行建设。我院于2006年通过招标方式采购了一套协同办公系统,目前使用情况很好,大部分办公人员已养成自觉使用的习惯。在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协同办公,要改变大部分人员原有的办公习惯,而这个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们的做法是:

(1)一把手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在数字化办公的推进过程中,一把手的认识是关键,只有院领导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办公的意义,才会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排除各方面的障碍,统一各部门的认识,推进才有成效。高职院校很多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了以纸张作为信息记录的载体,他们不懂得信息技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持抵触态度。当信息发生变化时,他们习惯于对记录的笔记进行纸质修改,而忽略了对数据库中信息的修改,甚至把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看成了一种负担。再加之,用不用新技术都不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致使很多管理人员索性得过且过。在这样的思想状况下,自然也就没有效率可言。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而要转变观念,就必须从一把手着手,一把手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要严格要求下面的各中层干部,先解决核心层面上的问题,再解决其它层面上的问题。其实,如果几位院领导都做不到数字化办公,可以想象下面各个部门的使用情况。因此,我院在数字化办公的推进过程中,一是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主管院长、办公室主任、信息中心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信息化推进小组。院长任组长解决了核心层面认识问题,主管院长、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解决了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信息中心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二是管理上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把是否使用数字化管理以及使用得如何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检查部门发布信息的数量,数据库内容的完整性、丰富性等进行考核),并与部门、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

(2)以点带面,辐射式管理

在数字化办公的推进中,要注重点的作用。不要指望一下子所有的人员都动起来,一定要重点管理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让他们在部门领导的要求下先动起来,并逐步影响到周围的人员。我院在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的时候,从每个部门中抽取一名人员作为部门的信息员.进行重点培养,部门信息的发布、重要数据的处理和其他使用人员的培训都由这些人来承担。事实说明,这种效果非常好,通过一年的运作,我院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办公,达到了数字化管理的目的。

4.其它应用系统的建设及其注意事项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其它系统的建设,如:图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等等。我们的原则是有成熟的软件尽量用成熟的软件,但在各个系统之间一定要注意“信息孤岛”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消除“信息孤岛”,这在投标时要与中标公司进行协商,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前面谈到的数据统一标准在此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对于一些小型软件,完全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开发。这样一来,一是节省了资源,二是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也是数字化校园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资源,数字化校园才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总之,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可供人们去参考或复制,它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在思想上我们要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我们要寻找技巧。以上所叙述的仅是笔者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步探索,有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1期)


 

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   马宁

 


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内涵

2007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在规划的17个建设项目中包含了“教学团队建设”子项目(涉及高职高专)。相关文件指出,“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预期效果是使一大批高校中青年教师及其所教授的本科生直接受益,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的资源共享而间接受益,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兄弟院校培圳教师提供示范性经验。

可以看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要推出可供推广、借鉴的团队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促进专业(专业群)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最终评审除了看团队的运行管理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办学成果——团队结构的合理性和良性发展规划,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科研、对外服务成果(尤其是带头人的影响力),教材建设成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影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学生优秀程度(各类竞赛获奖)和就业情况(一次就业率、起薪点、岗位对口率等)。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群策群力、理清建设思路、统筹规划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准、分工协作、敬业钻研则是成功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制度先行,深入开展团队自身建设

(一)打造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状况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特质要求教学团队能够真正传授给学生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显然,要求校内教师完全具备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能力是不现实的,从贴近企业、校企合作的角度,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是必然的选择,但这里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二是搞清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具体目的;三是如何保证行业企业兼职的高水平和人员的相对稳定;四是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的定位。

1.团队结构的合理性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好的成效及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它是建立在做好以下工作基础上的:(1)教学团队需要在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后,建立明确清晰的团队建设规划;(2)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项目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以便采取进修、引进、培养等策略不断加以完善。

2.行业企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仍然在本单位,需要合理安排、有效利用他们的时间来完成校内教师不擅长的教学任务。因此,不同专业需要认真分析各自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特点,不同学校需要评估自身的师资能力(数量和水平),最终确定需要什么类型的行业企业人员完成什么教学任务,以及需要人员的数量。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教学团队教师分工规划——团队专任教师负责校内专业理论教学内容和多数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的讲授指导;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负责部分校内综合实务训练课程的指导和工种实训的教学指导、校外实习实训指导、专业技术讲座。其中课程建设以团队骨干教师为负责人,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组教师团队,保证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

3.为了保证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高水平和人员的相对稳定,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与当地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求制度上的保障。考虑企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流动性,学校还需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吸纳行业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及能工巧匠,以备调整之用。那么,如何  才能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呢?我们认为,核心是专业要具备越来越强的对外技术服务能力。只有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企业才愿意与学校合作。我们较早地成立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教师通过参与工程设计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教师和专业在工程界的影响力,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重点建设“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对外培训和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促进与企业的合  作,我们还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建立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合作承办每年邯郸市建筑新技术展示会。

4.团队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团队结构的合理性,还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积极性的大小反映了成员团队归属意识的强弱,这要求团队应以人为本,关心专任教师的发展,在考虑成员特点和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定位,以求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保证团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规范的团队运行管理机制

高绩效团队应该是形形色色、相得益彰的人才荟萃之地。人员的异质性可以激发思维、集思广益,提升决策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决策的难度和人员管理的难度。因此,一方面需要团队有一位创造性强且善于协调的带头人,另一方面需要有支持团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科学、规范的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的运行管理应把握以下五个要素。

1.目标。团队要有明确清晰的共同目标。就高职教育而言,团队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听取不同意见,最终就教改任务和目标等达成共识,形成力所能及和具有未来潜力的目标。

2.计划。团队要有周全的行动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各子项目要确定负责人、完成时间、成员职责等事项,并据此督导检查进度。这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按时完成的先决条件。

3.授权。授权就是指导成员独立完成任务,使之渐渐地不必依赖上级,就是要成员自在地做事,也为结果负责。授权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充满活力,愿意为目标全力以赴,觉得工作有意义,可以学习成长。它需要团队带头人做好以下工作:持续发展团队成员在工作上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让同事能够真正分享决策权和参与权;带头人带领团队的哲学和做法是要激发人的活力;尊重不同看法、能力上的差异;给予每位成员适当的表现机会;当团队有成就时,鼓励并感谢个人和小组的成就;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掌握持续改善的机会。

4.权限。团队要有适当的人事决定权、财务决定权、信息决定权。否则,人员选聘受阻,很难形成理想的团队结构;事事需要繁复的申请和审批,必然降低工作效率;经费支配权过小,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不易灵活采取政策,起到激励团队的作用。

5.沟通。好的团队来自好的关系,彼此信任、充分沟通有助于凝聚力的形成。这样即便成员间有不同看法也会互相尊重,得到共识。因此,要创造一个便于沟通的环境,建立交流机制,要将认同人与认同事相结合,团队成员间要善于倾听,换位思考。

结合上述五个要素,便可根据高职教学团队的工作实际,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里仍需指出的是,好的制度还需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同时应与人性相结合。在高职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中,我们感到团队运行管理机制的特质应该是: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能,有利于团队结构的优化和团队成员的发展,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它涉及团队运行模式、工作管理、人员选聘、进修培训、经费支配、评估和考核、奖惩等诸多方面。我们按照ISO9001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手册。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不断探索“项目管理制”式的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改革。按照“项目管理制”模式,仿照工程项目部的体制,将专业当做项目来运作。专业享有经费支配权和人员选聘权,同时对办学全过程负责并接受院、系两级的督导监督。

三、倡导重借鉴、不盲从的教学改革研究和面向一线、技术应用型的专业科学研究

教学改革研究是专业建设的动力和出发点,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基本要求中对“教学研究成果”没有硬性规定,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评审时还是非常重视。根据统计,评选上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大部分在教学改革项目的数量和资金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包括行业特点、体制和制度、人才培养定位、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状况等。在认清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后,汲取可供借鉴的理念和做法,探索符合认知规律和自身条件、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且不可盲从。

对于科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申报时列出的科研项目众多,但理论研究项目占的比重较大。笔者认为,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现状,需要明确两点,即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现时期更应将重点放在教学改革研究上;高职院校开展的科学研究应偏重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技术革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即校企合作,解决一线岗位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这有助于专业教学和对外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团队的实践能力和影响力,促进校企合作。

四、依据专业整体教学设计开展课程建设,综合进行教学资源包和实训设施的开发

教学改革成果不仅指理论研究成果,更是指建立在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基础上,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包(含学生、教师所需教学资料)、实训设施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其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是教改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其他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也是教改成果是否具有特色的关键。教学资源包和配套实训设施则是教学改革得以落实的资源保障。

我们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的研究,提出教学资源包和校内实训教学设施的建设方案,二者紧密结合。教材编著要求在专业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与校内实训设施相结合,在内容、编排上真正打破传统本科压缩型模式。实训设施则在课程要求的前提下,注重自行设计建造。

五、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校企合作,扩大社会服务,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场所、实习指导、学生就业等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而社会服务则要求团队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实现资源共享。社会服务能够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是加强校企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的必要条件。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只有增强团队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社会服务项目的范围,使学校成为区域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以及区域企业培训中心。真正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才具主动性。

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高职教育正处在由规模发展过渡到内涵建设的探索阶段,多数院校在师资和硬件条件上还不能满足对外服务的需要;多种原因导致许多企业对参与、扶持职业教育不感兴趣;我国企业在制度层面也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对此,我们认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观上具有促进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愿望,对区域企业具有管理权,可以通过它们促成涉及校企合作的政策和项目。因此,利用团队尤其是团队负责人在工程界的影响,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以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团队联合区域建筑和建材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不断建造和更新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模型,不仅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推广的平台,还满足了学校现场教学需求。我们还建成了对外开放服务网络平台——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网页,可接待兄弟院校学生实训,对外提供工程检测服务,开展农民工培训、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对外服务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广度,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六、提高教学能力,培养人格魅力,加强团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团队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还需要他们研究专业教学论,并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职业教育师资来说,其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必须符合职业教育及相应专业的特点,有特定的指向和独特的视角。

此外,教师还需掌握教学中的沟通交流与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声音技巧、媒体运用等。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的爱心和对职业的责任心。如此,教师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甚至崇拜,教师更具说服力,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因此,团队要将以上内容纳入教研活动,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研讨。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7期)


 

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要教给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张黎宁

 


现在流行着一种理念,往往要求职业教育同企业生产岗位“无缝对接”。然而,这种行动策略非但难顾眼前,而且也难全长远。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已就业的岗位情况看,很难做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大量案例研究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初始就业时不逊色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从后续发展来看却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受所学专业限制,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方面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都相对较弱。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这些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目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机制不相适应。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必定在一定的社会机制中形成。社会分层等问题是客观存在,要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并自愿接受,还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终身学习。三是有些职业院校总体办学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难以达到不断变化的新经济模式和高新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四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目标、内容、要求、考核标准等。五是有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较松散,缺乏应有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淡化各类教育边界,将职业生涯意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渗透到非职业教育中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落实到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各阶段的学习都能结合自己的学业自觉地为走向职业人生做好准备。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循序渐进地以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渗透为主,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基础知识、形成较强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宽泛的职业实践,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

普通高等学校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要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与合作创业的能力。

要从制度和政策上打破“类别教育”的壁垒,使各级各类教育在坚持各自本分和完成各自使命的同时,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形成普教与职教、中职与高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等纵横畅达的教育“立交桥”。

2、职业教育应把学习能力培养放在突出地位,让学习能力支撑起学生的职业人生

知识和技能可不受年龄限制而习得,但学习能力却须及早培养。一项面向中职生的测试显示,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令人堪忧,他们的数学和英语未能达到小学毕业和初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学习能力对于人的职业能力的获得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职业教育不应被理解为单纯的动手技能教育,而应把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让青少年“学会学习”应成为各类学校的共同任务。我们应该正视职业学校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的现实,采取积极措施,对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实施补偿教育,使他们达到专业教学的起点要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教育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不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职业的变化往往不是数量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而更迭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职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每次工作变动必然需要知识和技能及时更新和提高。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状况。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就业方向,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着工作中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劳动者具备由各类知识组成的,具有开放、动态、整合、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多元知识构架。因为经济活动和岗位劳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需要综合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加以分析解决。所以,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完善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应单纯针对企业具体岗位和工种的需要,而应扩大到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要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艺术的学习和道德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真正提高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职业大类的通用技能教育,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领域需要更高和更宽泛的技能组合,即跨行业的通用技能。理想的职业教育并非细分的专业和技能教育,更不是指向具体企业及其工种的技能教育,而应是若即若离的“大类专业”的通用技能教育。职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人适应职业岗位不断变换的基本知识、能力或专长和技能的总和,它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教育的着力点不是放在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而是只盯着某个具体企业或生产线上的单一技能,那么,未来的劳动者就很难获得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中外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世界名校的教育实践表明:母语与外语沟通能力、数学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及跨文化交往能力、道德领悟与自我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经济社会和社会生活最需要的核心能力。因此,面对未来社会,学生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人生作出长远打算,使自己具备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能力,而学校的教育使命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学生就业的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人所应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5、把人文素养教育摆上重要位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今后的人生更精彩

人是生产力,但人不能被看作是为追逐企业利益的一种有头脑的物化工具。谋求职业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问题是现实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学校简单地看作是发展经济的工具,把学生按“工具”来培养。追求与向往“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关怀似乎离学校越来越遥远,职业教育的质量指标似乎只剩下几项硬梆梆的“技能”,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包括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基础和广泛的情趣爱好、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培养等,都在一种片面追求“就业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被淡化了。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但现在具体而务实的举措还不多。斯坦福大学创始人利兰·斯坦福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受过技术教育的青年未必是成功的实业家。为了人生的成功必须发展和培养创造力,一个人如果不会创造,他也就不会建设。我认为,人文科学对提高人的心智和实业能力特别重要。”人文的力量不能低估,它可以支撑人的价值追求、涵养人的精神、塑造完整的人格。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人文素养教育,让一批又一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走向未来的职业和生活。

20091023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   李启松

  


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建设集实践教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强化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将生产车间搬到校园,建立了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以及汽车检测与维护实训中心、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学校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主要由企业出资建设。实训中心建成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同时保障学校实训教学需要,为学生实训无偿提供服务。在合作期间,学校对实训基地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使用权。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的基本办学理念:一是这种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真枪实弹的锻炼,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这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能够起到信息传导和桥梁纽带作用。行业、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映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学校教育的相对滞后性,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克服学校独自建立的实验实训室相对封闭、对市场反应迟钝、设备更新困难等诸多弊端。三是实现办学投资的多元化,有利于学校节约建设成本和实训教学运行成本,保证实训教学能够长期持久地开展。四是师生能够很好地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实现职业教育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双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不是高职院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内在的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初期面临的困境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行的初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与企业员工的认识问题,部分教师认为与企业合作,设施设备是企业投资建设的,学校缺乏独立性,使用起来既不理直气壮又不方便,而部分企业员工也存在“企业的任务是生产,学生实训对企业生产有干扰”的思想,因此在相互合作中都不是很积极。具体到操作层面,会出现不协调甚至不协作等诸多问题。比如,企业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生产任务繁重时,设备连轴转,刚开始实训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动手:而当企业生产任务减少后,设备大量闲置,学生又因能力跟不上而不敢动手,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再例如,企业在实施生产项目时,教师和学生很难融入其中,更难将其转化成教学实践项目,使许多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白白错过。再就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没有能被企业很好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也没有能很好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校企双方的互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校企双方合作的初衷相去甚远,如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校企双方的利益,使付出巨大努力所建成的实训基地丧失生命力。

三、建立校企共赢的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初步构建了校企合作环境下实训教学的基本模式。

1.实训教学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动手操作,而是必须能有效地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比如,高职教育的金工教学就与中职教育的金工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中职教育的金工教学侧重于学生掌握较为娴熟的某一工种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中的金工教学则是使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掌握各工序的加工工艺,从而为设计、编程、检测、维修等专业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作为生产性的实训教学,不能将实训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技能的提高上,还必须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逐步熟悉、适应企业生产的环境,逐步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行为习惯,等等。因此,明确专业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实训教学内容、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训基地的设备状况,编制了针对性很强的实训教学指导书,并且将相关的行业标准  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纳入其中。例如,数控车床实训教学,以CK300数控车床为平台,设计了阶台轴、手柄、螺纹轴、中等复杂轴、盘套零件、配合套件等六个车削加工实训项目,每个项目由实训的目的与要求、实训仪器与设备、实训内  容、加工工艺分析、误差分析、程序编写、实训报告、思考与练习等八部分内容组成。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工艺,学习编程,学习对刀,熟悉CK300数控车床加工零部件的整个过程,并且要做出具体的产品。这样的实训贴近企业,贴近生产,学生也有成就感,参加实训的热情高。

2.实训教学的方式

校企合作下的实训教学必须结合专业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训方式。目前,在校生规模大、人均占有的实训资源相对紧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鉴于此,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并尝试将“导生制”引入到实训教学中。

所谓“全面实训”,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实训锻炼的机会。在这种实训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和企业生产的冲突问题。参加实训的人数多,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比较弱,企业生产时学生无法动手,设备闲置时学生又不敢动手。因此,实训的方式必须灵活,“看”、“听”、“做”、“写”相结合。“看”就是仔细观看企业的师傅作业,看产品的设计图纸,看师傅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加工产品,要看出“门道”。“听”就是详细听取教师和师傅的讲解,学习设备操作的要领、工件加工的程序、技术动作的规范,要听出“名堂”。“做”就是亲自动手操作设备、制作工具,在动手做中“体验”。“写”就是每次实训后,认真撰写实训心得,总结实训的收获,在写中思考“悟道”。“看、听、做、写”实训要视具体的情景合理安排、结合进行,贯穿其中的还是以合作企业的产品为主要载体的实训项目,其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从了解到熟悉,再到参与。例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工实训教学,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工件制作的工艺,就以合作企业生产的产品——汽车刹车间隙自动调整蜗杆作为主要实训项目,实训中无论采取“看、听、做、写”何种方式,最终要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蜗杆生产的工艺编制。这种灵活的实训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既达到实训的目的,又保证企业生产不受影响,校企共赢,合作才能持久。

所谓“重点实训”,就是选择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让所有学生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是不现实的,最好在全面实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程度较好、愿望迫切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以企业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直到生产任务完成,其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从积极参与到系统熟悉,再到能力大幅提升。例如,针对合作企业的“挖掘机链轨自动钻镗机床”生产项目,学院选择一位教师带十位学生加入其中。这种实训以产品的完成为一个周期,以项目课题组为组织形式,以全程参与为主要特征。以了解、熟悉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为主要目的,以学生撰写详细的产品生产报告为考核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学校的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发挥项目课题管理者的作用,企业人员则承担起项目技术指导的职责。这种结合,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促进生产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企业从中受益;学生参加了一个生产项目的全程实践,对生产流程有了亲身的体验;教师也在生产实践中完成了课题研究,提高了自身素质。

在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点面结合,有所侧重。“全面实训”强调的是熟悉了解,方式相对灵活,时间上要  服从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相对比较固定,要体现以“学校为主”,企业要做好配合工作。而“重点实训”强调的则是参与项目生产的全程,时间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安排,必须灵活,要体现以“企业为主”。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

在实训中也可以尝试“导生制”,即在全面实训的分组安排上,将参加过重点实训、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分散到各实训小组,协助实训教师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履行“准教师”的职责。这不仅解决了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大面积指导困难的问题,协助指导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又可以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对其自身也是很好的锻炼提高的机会。

3.实训教学的管理

实训教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实训教学的质量。为确保实训教学顺利实施,首先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这样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既要熟悉教育教学,又要熟悉企业生产,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企业聘请的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主要承担实训教学的技术指导任务。

其次,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训中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要求学生,要让学生通过实训不仅得到技能方面的锻炼提高,还要受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企业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熏陶。

再次,要将实训教学纳入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严格考核。可以将实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计入学生成绩;也可以将实训教学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相结合,将实训成绩作为该专业课程的实践成绩一并考核。实训教学的考核也要将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和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既重视对结果的考核,又不能忽视对过程的考核。这样的全方位考核有利于实训教学的管理。

4.实训教学的时间安排

学生多设备少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充分挖掘潜力,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效能,是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对于大面积的全面实训,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分组轮换”的办法,即,打乱自然班级建制,从每个班级中抽取个别学生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各班所抽取的学生人数以不影响其他课程正常开展为上限。这部分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其他课程教学照常进行,所耽误的课程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等方式弥补。将全部需要实训的学生分成若干这样的实训小组,轮换到基地进行实训,实际上是实训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并行开展。各实训小组的时间安排要定期调整,以尽量减少学生所耽误的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解决实训设备和师资的不足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实训条件。

对于要参与到企业生产中的重点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则采取灵活方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为前提。参加实训的学生按照项目组分工,结合项目生产的进程,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课余时间、休息时间、节假日等,积极加入到项目的生产中。当然,这种实训也不能放任自流,同样要加强过程控制和对结果的考核。

另外,利用寒暑假期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实训层次,培养技术骨干,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大的空间,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很好形式。

四、建立校企共赢实训教学模式的两个关键

校企合作环境下校内实训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针对实际环境,将生产项目科学地开发为实践课程是实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实训教学中的项目开发和项目实施仰仗于“双师型”的队伍结构,设计符合生产实际或直接从生产实际中拿来的项目要靠熟悉企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提供,而生产项目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实训教学,必须将其进一步开发成教学项目,也就是要进行课程开发,这又离不开理论课教师的参与。因此,教师开发项目课程的能力至关重要。在项目教学实施中,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更要紧密结合,实训所需的基础理论要适时地、较好地在理论课教学中解决,而且理论教学要以服务实践教学为己任、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来构建。

二是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互惠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否对企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益。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训教学的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地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还应当利用企业的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综合功能。反之,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的发挥又会进一步促进实训教学的深入开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6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刘红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最复杂的是课程的组织实施,它颠覆的是过去按部就班的固定式课程安排体系。于是,如何围绕全新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是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实施,在这里我们把经管类的一些有特色的实施模式加以总结。

1.项目导引法

项目驱动的实施模式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随时可见,应该说项目导引法是经管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实践导向的核心方法,我们的所有课程都渗透该教学方法,整个课程无论是按项目序化或者按流程序化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采用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都是按照项目导引驱动教学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整个过程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目标就要依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核心岗位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岗位情景模拟实战训练法

“进出口业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这门课程按照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按照外贸涉及到的不同部门和岗化布置实训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的外贸企业,以一个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开始自己的“外贸工作之旅”。虽然企业是虚拟的,但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与实际外贸工作,在内容、步骤、方法等各方面完全一致,其相关资料、经济业务  也都来源于企业一线。课程中采用的单证等都是从实际企业中收集筛选出来的,与实际工作中的完全相同,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软件仿真实操法

经管服务类专业普遍面临实训的难点,改革了教学内容,以什么为载体实现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去实际企业训练有难度的情况下,把贴近真实工作的软件引入教学,帮助我们实施我们的教学改革便  有了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港航专业、物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商品流通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都引入相关行业软件,以这些软件为载体,导入相应的核心课程,实  现了在线的仿真训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沙盘体验导入教学法

如前所述,在学习某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前,以沙盘先期导入为首,让学生模拟企业的员工,承担部门和岗位的职责,给学生按照企业相关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和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模拟体验  的机会,使学生先在“玩”中知道要“做什么”、学习“怎么做”,并在做的体验中去学习一些基本的经验性知识,初步体验、感性认知企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活动。

教师在后面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二次开发,以学生所做过的沙盘的企业相关经营与管理活动为背景进行课程应用理论知识的教学。

5.角色体验法

会计类课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如在会计凭证传递、日常业务处理流程等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业务经办人员、制单会计、审核会计、出纳、记账会计等角  色,通过相互间的业务往来模拟,让学生掌握各会计岗位在实务工作中的分工及衔接,会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关系,以及如何在会计工作中发挥监督职能。角色扮演将枯燥的程序描述转变为生  动的课堂游戏,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6.现场认知作业法

经管类的有些课程学生不好理解,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安排学生去现场认识、学习,例如港航专业港口作业的课程,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学习,还会与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一些岗位,进行现场作业,提高技能。有些时候还由教师领队组成项目组,和企业一起合作完成一些项目。通过这样的现场感受、现场顶岗作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摘编自《职教论坛》2009年第8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一文)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潍坊职业学院:立足区域 融入地方

  光明日报   志梅  维富

 


作为山东省潍坊市唯一一所市属高职院校,潍坊职业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该院党委书记王维盛说:“这与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形成互动发展共识——立足区域

“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赢支持”。服务地方既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份内之责,又是地方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赢得最佳的发展环境,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潍坊市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发展的半岛城市群八城市之一。在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国际化发展、建设工业强市的进程中,亟待培养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潍坊职业学院从2003年由原昌潍农校和潍坊市职工大学实质性合并以来,提出了“立足潍坊、辐射周边、面向全省、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思路,发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推广、职业培训等综合优势,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送人才、送技术、送成果。

近几年,学院又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决定》以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等一系列文件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了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要站在一个高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对接企业

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学科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零对接”。

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上,学院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农科上创特色,积极改造传统农科类专业,撤消了2个生源逐年萎缩的农口专业,对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及时修订,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涉农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另一方面,学院围绕“工业强市”战略,新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10多个工科专业,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一些新上专业已逐步发展为学院的拳头专业,譬如化学工程系结合潍坊市原盐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海洋化工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际,设立了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对口专业,海洋化工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截至目前,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农林、机电、信息、化工、商贸等为主体的专业群体,基本实现了与潍坊市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良好对接。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根据地方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种类和规格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园林技术专业实施了集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蚕桑技术专业实施了三阶段、三穿插、三循环产学研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实施了“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体系课程嵌入,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各类技能和素质大赛中屡获佳绩。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融入地方

高等职业教育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与企业合作中实现互惠共赢。学院每年定期召开信息类、机电类、农业类等各专业类群的校企合作恳谈会,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大型国企联姻。主动走出校门,积极与企业联系,与福田雷沃重工、潍柴动力、山东海化等多家大型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用工需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出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实验装置,为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适销对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达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校企“双赢”。

与著名民企嫁接。学院广泛与山东广通、寿光德农等几十家民企开展合作。合作过程中,注重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为导向,与企业科技人员组成科技研发组,以实习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使师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应用知识相结合。

与外企公司牵手。相继与荷兰的瑞克斯旺、韩国北欧来福、以色列的海泽拉等多家外企公司进行了合作,引入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理念,把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合作为企业解决部分技术和人才问题,不断满足外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实现了校企零距离“无缝对接”,为未来岗位的“零适应期”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学院和企业互相促进,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学生的就业率也稳步提高,“职业素养高、上岗时间快、实践技能强”成为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化学工程系2005级学生张彩虹在山东日科化学集团顶岗实习期间,不到一个月,就打破了企业不足半年不能带学徒的规定,带出了4个学徒工。2009年,全国五百强企业——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20名高职毕业生招聘计划,我院毕业生就有56名。部分专业出现了未出校门就被“预订一空”的喜人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当前部分地区行业出现的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

20091014《光明日报》)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院长助理在争议中前行

  中国青年报通讯员   解水青  实习生  周子靖  记者  梁国胜

 


918,经过4个多月的考察培训后,由守勇上岗了。工作第一天,他就忙得“不可开交”:整理材料,调研学校就餐环境与质量,召开学生院长助理工作例会。

他是学校新来的行政人员?不,他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

917,由守勇和另外14名同学从院长史忠健手中接过聘任证书,正式受聘为院长和各副院长助理,成为学院历史上首批学生院长助理。在接下来的一年任期中,他们将在课余时间,协助史忠健院长做好相关工作。

  建立机制就要落到实处

“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管理,参与制定学生政策,以前想都没想过。”2008级旅游管理2班的明蕾是覃川副院长的助理,上任不到一周,她就接到了一年的主要工作任务:调研学校贫困生国家补助是否发放到位,调研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权益委员会等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

明蕾和她的同伴也许还不知道,为了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学院的日常管理事务,学院的领导老师颇费了一番工夫。

今年年初,覃川副院长就有了设立学生院长助理的想法,他随即将此事交给学校团委和学生处负责。在330日召开的党委会上,团委和学生处起草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院长助理制度实施意见(试行)》,获得通过。其中确定了学生院长助理选拔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原则、工作职责、选拔程序、聘任、考核等相关制度。并审核通过首批经过笔试和面试的应聘学生名单。

随后,学院还完善了成立学生院长助理主席团、建立了经费管理、工作考核和培训方面的制度。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锻炼和成长,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既然建立起了学生院长助理机制,就要把它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发挥作用。”覃川说。

  过五关斩六将的选拔

今年4月初,由守勇从宿舍楼下张贴的海报得知,学院要选拔学生院长助理,爱好挑战的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就是这次冲动,让他“尝尽了新鲜”也“吃尽了苦头”。

报名时的资格审核,由守勇就感受到了与以往其他活动不一样的严肃氛围。政治素质、综合测评、群众基础、职业素养、工作经验等都是报名者需要被审核的内容。

过了第一关,由守勇和其他68名同学进入接下来的“完全公务员选拔程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学院党委会几经研究,决定采用公务员选拔程序,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最终成绩名列前15名的学生进入学生院长助理团。

“连汉字注音都考,真是没有想到!”由守勇对这场考试的内容记忆犹新:试题答题卡和高考一样正式,无论是考查的内容还是题型,很多都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覃川介绍,学生院长助理选拔的笔试内容涉及哲学、数学、文学常识、艺术、地理、历史、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常识及职业礼仪,还包括青岛城市历史文化、学院理念等方面的内容。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礼仪涵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经过7月的学生民意测评后,由守勇和与他一起“突出重围”的14名同伴,又在8月接受了提高领导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协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的集中培训。9月,他们终于跟担任指导老师的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一一对接,正式上岗了。

  选拔找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从刚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最终进入学生院长助理团队,15名学生院长助理都不约而同地用“收获颇丰”这几个字,来总结他们一路走来的历程。

很难想象,眼前潇洒健谈的由守勇,以前是一个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多交流的学生。参加这次学生院长助理选拔,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变得自信、开朗了。2008级模具与制造专业的王广林参加完笔试后,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

对于学院而言,这次院长助理选拔是一次查漏补缺,发现问题的好机会。比如,参加选拔的学生普遍暴露出人文素养偏低、忽视团队合作的缺点。选拔过程中还发现,文科生在面试中优势明显、理科生在表达能力方面则略显不足。

“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是各方面素质比较优秀的,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很有代表性,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这些方面的工作。”学校团委书记赵悦说。

学生院长助理在争议中前行

学生院长助理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众多质疑。有人质疑学院在哗众取宠,有人质疑这些学生只不过是“花瓶摆设”,还有人质疑这种做法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

对此,覃川坦承,学生院长助理目前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承担工作任务,不容易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但他认为,高职院校需要这样的创新,需要这样激发学生潜力和活力的机制。

“任何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科学规划,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一步,就会取得积极效果。”覃川说,学院已经在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怎样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事实上,质疑声并没有影响这15名学生院长助理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牛人”。

“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我们并不是为了这个头衔或者是荣誉,只是为了这份责任,想真正为同学做一些事情。”这句话成为学生院长助理们不约而同的心声。

20091019《中国青年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迎新生  2009910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陆续迎来8000余名新生。跟以往不同的是,该校今年首次全面应用数字化招生系统,平均半分钟就可为一个新生提供一站式报到服务。

据悉,深职院今年研发完成了数字化招生系统,对新生报到实行一站式服务。据介绍,往年新生要凭纸质材料办理入学手续,需要在学籍处、档案处、保卫科等多部门核对、登记相关信息,既繁琐又容易出错。今年采用数字化招生系统后,新生只需将录取通知书上的条形码交给工作人员扫描一下,电脑将自动将该生的户籍、专业、班级等所有信息录入学籍库,整个过程大约在半分钟内完成。由于效率大大提高,深职院今年的新生报到将在两天内全部完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mtksz/1955.shtml原载2009910日《蛇口消息报》)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北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操作及管理人员培训交流会在我院召开  20091023日上午,由我院承办的2009北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操作及管理人员培训交流会在我院综合楼第一会议室召开。北京市教委高教处领导张富宇、高职研究会成员何小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兰明以及北京市独立办学的24所高职院校的相关操作及管理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会。培训交流会由我院教务处处长王巍主持。

刘兰明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全体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指出北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对高职院校建设的评估。

教务处副处长王佼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在上海召开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会议情况,教务处张中华老师向大家演示了数据采集平台升级操作。

听取数据采集平台软件升级情况后,与会人员就数据采集平台在实际采集及操作时遇到的困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次培训交流会的召开,将更有利于北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3362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我院亦庄校区图书馆等建设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2009928日上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园区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使用沙特政府贷款项目开工典礼在我院亦庄校区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财政部金融司贷款一处处长彭征远等领导出席,沙特政府代表、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建设单位代表、学院师生代表及媒体记者出席了开工典礼。开工典礼由学院党委书记赵文主持,院长李振华代表学院致词。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大容量、高水平、高效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园区,是北京市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重大举措。2007年初,北京市教委研究决定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并作为职教园区项目建设的主体,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整合,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为首都区域经济及开发区建设服务。

职教园区建设工程总占地面积45公顷,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2万人。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校舍已于2005年建成交付使用。本期开工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图书馆、行政楼、体育馆、游泳馆和学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59271平方米,建设资金主要使用沙特政府贷款。该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市发改委、市财政、市建委、市规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程的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教委直属的一所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所设专业几乎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所有支柱产业,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教园区图书馆等工程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学院的综合办学条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广阔平台,使校园文化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院示范校建设及今后的又好又快发展,建成北京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实现建设一流水平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的发展目标,将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宣传教育部)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164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院召开精品课程总结表彰会 20091021日,我院召开了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总结表彰会,学院副院长么居标、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和110多名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对获得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及多项技能大赛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科技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王萍、经济管理系教师王建平和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陈万利作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进行了汇报和交流,教务处张俊茹处长对2009年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0年学院课程建设工作启动进行了动员并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最后么院长就2009年学院教学工作整体情况,下一步精品课程“落地”工作及下一阶段示范校建设部署作了重要讲话。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建设水平、建设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广大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检阅和历练。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不断地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工作指导,老师们表现出了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精神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品质,锻造出一支支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优秀团队;目前,学院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一系列促进内涵发展的活动,已在全院搭建起一个推动示范校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教务处)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1644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启用仿真模拟商业银行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投资60万元建立的仿真模拟商业银行昨天启用,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校教育环境与学生日后的就业环境“零距离”。

“东海银行”里不仅有商业银行的现金、非现金、VIP、中间业务,而且有完全仿真的银行环境,客户、营业员、柜台组长全由学生担任。此外,“东海银行”的业务范围还包括外汇、期货等业务,学生们可在终端机上进行证券业务的模拟操作。(《解放日报》记者徐敏)

20091021日《解放日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鉴定会在宁召开

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寿广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06AIG0090173 )的结题鉴定会于2009215日在南京召开。中国产学研研究会朱传礼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树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余祖光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教授、登云职业技术学院郑家泰教授、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姜大源教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陈解放教授、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教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刘丛教授等十二位专家参加了鉴定会。

鉴定会由专家组组长朱传礼教授主持,姚寿广教授向专家组做了课题总结汇报。姚寿广从工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变革与发展趋势分析、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与辨析、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示范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管理建设等六个方面介绍了课题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和建设、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和社会服务能力与平台建设、单独招生改革等五个方面汇报了学院示范院校内涵建设近三年来的实践成果。最后,姚寿广还从五个方面向各位专家汇报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五个特色:一是各专业群建立了具有清晰的课程体系框架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应的专业教学规范和标准,二是以综合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凸显成效,三是毕业项目教学、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得到全面落实,四是以管理建设作保障建立起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基层组织架构,五是形成了具有学院独特理念与建构方式的“学习型教学工厂”雏形。

鉴定会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主任狄建雄、电气系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部负责人徐丽萍、工商系国际贸易项目部负责人朱玉赢、艺术系二维影视动画项目部负责人张莉、电教中心副主任孟庆杰、我院特聘教授深圳得实公司总经理侯小菊还结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从专业群建设、综合实训项目开发、学院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成果、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建设工作等方面向专家组做了汇报和展示。

鉴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和典型成果的展示汇报后,仔细审阅了所提交的全部成果材料及相关鉴定材料,并实地考察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的建设成效。专家组经过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示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思想明确,理论构成完整,指导作用行之有效,建设成果丰硕, 特色鲜明,并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http://cjw.niit.edu.cn/picturenews.asp?id=378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琴

 


2006年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以来,立项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2006年立项的第一批28所示范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进展顺利,各示范院校能够结合自身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特色,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意义。总结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就,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示范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数量稳步增长,合作的深度相对增强,但合作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拓展

立项以来,示范院校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与企业在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问卷显示,92.6%的教师认为,目前所在专业和很多企业都有合作;88.4%的教师认为,所在专业在校企合作程度方面很好,与很多企业在实训场地、设备及教学、就业方面都有深层次合作。从学生问卷来看,88.7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在校企合作的数量方面“很好,与很多企业都有合作”:84.4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程度方面“很好,在实训场地、设备及教学、就业方面都有深层次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和内涵发展上,一些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有关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人员、经费、基地等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了专业建设校企深度融合。有的示范院校建立产学合作中心、制定精细的实训基地管理细则、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定期召开企业家论坛,等等。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成立了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产学合作中心、专业工作组三级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了顶岗实习企业库,在区域和行业设立了工作站;制定了校外实习基地资质认定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制定了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互聘人员津贴标准,基地运行管理费使用办法、委员会会务费用标准;人才交流(互兼互聘互派)管理办法等。

校企合作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学校,而且涉及企业;不仅关涉教师的利益,而且关涉学生的权益。示范院校需要继续探索如何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基地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找出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的具体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如在发展规划方面,在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和新专业的高层决策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在师资建设方面,实现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到学校进行“全脱产”教学、学校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的机制;在招生就业方面,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在实习教学方面,吸引企业在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等等。

总之,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课程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今后应着力推进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

在课程建设中,示范院校能够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问卷结果显示,92.5%的教师认为,示范院校建设以来,课程设计更为细致合理,符合教学需求;85%的教师认为,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更加完善;82.4%的教师认为,课堂的把握和组织控制更为严谨有效;93.1%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适应教学需要。调查发现,项目院校都能够按照示范建设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尤其是一些院校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尤其是有的专业还邀请行业企业一起建立新的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采取军地企业设任务、服种制作为主线、内容拓展追技术的三步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以服种为模块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生产性实训协调跟进,教学内容始终紧跟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步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取模具行业协会牵头,模具企业全程参与,以工作过程确定产品成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管理、模具调试五个任务领域,校企共同制订工作标准,确定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素质、专业技能和知识。

职业教育的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非常复杂。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结构。按照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按照职业资格开发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职业性特征。然而,由于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整合在一起的,同一职业在不同的工作时段,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都存在区别。因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在实现课程内容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资讯、决策、计划、检查、评价等方面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示范院校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但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调查发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普遍建立了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多数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学生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考核,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汽车售后4S店共同制定一套顶岗实习学生考核标准。有的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完善周密,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企业导师制、责任教师制、节点考核制、周会制、学生周记制、企业周报制的六制度管理方法规范学生实习。

然而,尽管各院校都制定了实习管理规章,但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地理位置分散,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事实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一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带到实习单位的“实习生反馈表”,有时班主任会打电话去询问一下学生实习情况,除此之外,学校并无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监督与管理,因而,形成管理上的盲区。管理措施的缺乏导致学校不能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认为学校不负责任,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合作。对示范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8.1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可见,学校的实习管理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示范院校普遍认识到顶岗实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但在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方面还需努力

顶岗实习是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关键教学环节,项目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问卷显示,最近一学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3个月以上的占32.26%13个月的占41.1%,从来没有去过的占5%。最近一学年参加企业实习实践的次数,约10次以上的占25.5%610次的占21.7%35次的占29.5%,从没有去过的占5%。调查发现,部分院校已探索出实现顶岗实习教学功能的不同方式。有的打破传统学制,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有的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实习项目;有的根据实习岗位任务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企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将部分专业课程提前,部分课程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教学,保证学生能够顶岗。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统筹规划生产实习,实习内容与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一致。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在第2学年的工学交替阶段,学生以1个月为周期,在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进行教学和顶岗实习,实施工学交替,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工作任务。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为本,它们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不仅出纳、会计等这些责任性很强的岗位不会让学生去顶岗,就是那些技术性很强、精确度要求很高的复杂产品的最后几道工序也不会让学生去顶岗。企业让学生顶岗的多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工序,绝大多数是技术操作极其简单的重复劳动。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最大作用是直接接触了社会化大生产及其组织管理,虽从事的只是个别工序,但其联系的却是一个整个生产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充分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带队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引导并充分发挥企事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点到面,从个别到一般增长知识和才干。

五、与企业共同建设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基地的运作与管理还需进一步体现企业特征

调查发现,示范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普遍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一些示范院校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有的采取校企共建共用的方式,有的按照股份制合作的方式,有的通过产权联结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与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种子繁育、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签订既满足教学实训,又满足种子生产的合作协议。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与企业共建服装生产线,实行股份制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实现合作双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新加坡宝利根精密工业合作,建立了技术水平一流的模具技术实训基地,并成立了成都宝航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化管理。

不少示范院校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时能够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与行业、企业进行的合作,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基本一致,但在其后的基地运作与管理方面,企业参与的程度却不高。要切实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必须实现基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布置实训基地,使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现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通过项目式、任务式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操作流水线上的学徒。

六,行业企业专家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今后需进一步加大参与教学评价的力度

立项以来,示范院校以全面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为宗旨,通过行业引导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在真实工作任务中提炼教学项目和任务,共同开展项目教学。一些院校还采取了较为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或变革考试形式、或重构考核内容、或建立新的考核体系等。如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采用国际隐形眼镜全球联考形式替代校内课程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对相应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组建了专兼结合的4人数控技术“专业教学领军人团队”,确保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实施专兼职教师扬长避短的“双师授课教学法”,并联合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可见,在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方面示范院校普遍注意到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在教学评价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改进,但总体来看,在教学评价环节,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力度还不够。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相应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评价的主体上,应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评价。不仅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制订方面,而且教学结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

(编自《职教论坛》2009年第8期)


 

创新高职教育 拓宽就业之路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   王茹芹

 


从古到今,哪里有经济,哪里就有财贸人,财贸人用商贸链接世界,用财务数字记录经济发展。走过51年历程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正是对“财”和“贸”的深刻理解,始终坚持“面向首都服务业,培养财贸人才”的办学定位,以“财贸人才培养、财贸研究、财贸咨询”三位一体“办学兴都”,培养、培训财贸人才50万人次,财贸人才满京城。学院承担过北京市“九五”、“十五”、“十一五”、中关村科技园区、CBD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0多项商业规划的研究项目;为同仁堂、六必居、鸿宾楼等20多家老字号企业提供文化创意咨询;是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连锁协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等多个社会团体的副会长领导单位,和首都商业、金融、财、税、旅游等服务业结成了在市场中并存互动的合作关系。学院被首都服务业誉为“黄埔军校”、“经理摇篮”,陈云同志题写过校名,邓颖超同志题写过校训,李岚清同志作了“培养高素质财贸人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题词。

学院坚持“围绕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的专业建设理念,建设了以连锁经营管理、金融与证券、会计、物流管理、导游、国际商务、广告设计与制作7个国家级、市级两级示范专业为核心的财贸特色专业格局。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107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优秀中青年骨干等荣誉的教师4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6个,连续4年学院的招生规模和就业率均居北京市同类院校的前列。2006年,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被市教委评估为“优秀”,2008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建设单位。

现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在全面建设全国示范校,紧紧围绕服务业“对人服务”的职业特征,针对服务业基层企业紧缺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现状,确定了“树立财贸特色,培养服务业基层领班人”的人才定位,建立了毕业证书、财贸素养证书和财贸技能证书“三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在深入探索财贸素养教育特色中,建设了以华夏五千年财贸文明和850年国都京商文化为内核的财贸校园文化,发起了京商研究,建立了京商和京商博物馆两个科技创新平台,出版了京商著作《京商论》;建设了古货币元素大门,以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京杭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石雕“商苑”;建立了以“京商”、“中国十大商帮”、“世界商业”为主题的商书厅;成立了财贸艺术团,创作了校歌“财富中国”,师生自编自演主题校舞“财贸中国”。财贸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滋养财贸儿女,文化培养财贸人才。学院精心培养的“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财贸素养人才,在首都服务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学院财贸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首都服务业企业家们的热情支持。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都捐资,在学院建立“王府井奖学金”,“西单奖学金”,“全聚德奖学金”,“菜百奖学金”,北京城建亚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捐赠资助财贸技能大赛。北京世纪教育集团等36家企业都和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课题研究,咨询服务”长期战略性的合作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全国示范校的建设使我们深深领会到:把行业、企业的关爱融入学院,学院大有作为;把职业的元素融入教育,办学特色才有根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创新。工学结合培养职业素质,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在今年的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中,学院针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学院和金融业、商业、旅游业、物流业等行业企业广泛合作,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今年18日校企合作举办了“校企对接高职人才论坛”;524日校企合作举办了“第六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展示会”;65日举办了“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暨第四届京商论坛”;618,“北京老字号研究基地”挂牌、“北京商业服务业中国传统技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挂牌,与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北京市连锁协会联合举办了学生和企业员工一起参加、同台竞技的“财贸技能大赛”;728日我院与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和北京市连锁协会共同承办“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岗位服务技能——超市收银决赛”,北京市14个区县24家企业40名选手到我院参加比赛。这些校企合作活动既履行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责任,又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工作,我院在全市规模最大的金融专业就业形势仍然良好,全院的就业率已达99.26%

现在,北京正在根据“世界名城”、“文化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现代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2008年,首都服务业创造的GDP和就业人数均居全市的70%以上,培养财贸人才、振兴服务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财贸文化博大精深,财贸人才大有作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使命,以建设国家高职示范校为中心,以“财融世界、贸连天下”的事业志向精心培养“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高素质财贸人才,努力建立一所有实力、有特色、有作为的全国示范高职院校。

200985《光明日报》)

 

图书馆开通腾讯通咨询账号

“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为充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更好服务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服务学院的教学科研,为学院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图书馆整改方案的要求,图书馆在学院腾讯通系统开通了专用的咨询账号“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一、“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的服务形式 

 1、读者可通过 “校园腾讯通” 登录图书馆 “文献信息咨询服务” 账号,实现与图书馆咨询人员的实时(学校正常工作时间)在线咨询。也可拨打82595108(北区)、80358899——654(南区)进行电话咨询。

2、咨询服务尽量进行现场解答,不能现场解答的,由咨询人员填写《文献信息咨询服务记录单》,将《记录单》转交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缓后解答,并及时将缓后解答结果通过腾讯通或与读者约定的其它方式办理缓后解答回复。

二、“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的服务内容

1、为本馆全体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文献借阅、规章制度、馆藏信息及读者个人借阅信息等问题的解答、检索及咨询。2、征集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需求信息,及对图书馆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3、为院级和中层领导政策研究及决策提供文献信息参考咨询。4、为学院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及示范校专业及项目建设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5、为读者提供馆藏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等各种问题的解答和咨询指导。6、为读者提供有关BALIIS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方面的问题咨询和办理服务。7、读者利用图书馆中遇到的其他问题。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